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)--經濟學裡簡單但很重要的觀念

簡單定義:(base on 課本)

1.將資源用於某一種用途的機會成本,是將這些資源本來可以作的其他用途中,最有價值的那個用途的『價值』。

2.當一個人面對選擇時,所放棄的機會中價值最高者即為其所選擇的機會成本,亦即其所付出的代價。(沒得選擇,就沒有機會成本。)

舉例:

1.老師請小強吃飯,雞腿飯、排骨飯、焢肉飯任他選一種,小強對三者喜好的程度為:雞腿飯>排骨飯>焢肉飯,如果小強選雞腿飯,則其機會成本為排骨飯,如果小強選排骨飯或焢肉飯,則機會成本皆為雞腿飯。

2.小強畢業後四處面試工作,結果有三家公司傳來錄取通知,甲公司的薪資為30,000元,乙公司35,000元,丙公司28,000元,小強該如何選擇呢?分別計算選擇各家公司的機會成本如表格所示,則依機會成本高低,乙公司是最好的選擇。
 薪資機會成本
甲公司30,000元35,000元
乙公司35,000元30,000元
丙公司28,000元35,000元



延伸定義:(課本沒有,但有些機車考題會考)

機會成本=外顯成本+隱含成本

舉例:吳老師在暑假期間想出國自助旅一個月,但若出國就無法上輔導課。假設吳老師自助旅一個月的旅費預計為15萬,而上輔導課可增加收入6萬元,請問:若吳老師決定出國自助旅,則其機會成本為多少?

解析:出國自助旅本身即要付出代價→15萬元(外顯成本),不能上輔導課則少賺6萬元(隱含成本),所以吳老師出國自助旅的機會成本為21萬元。那如果吳老師選擇留下來上輔導課,其機會成本是?嗯,金錢上倒是完全沒損失,損失的是旅遊帶給他的其他好處。


大師開講:張清溪 / 台大經濟系教授

機會成本(opportunity cost)是經濟行為裡很關鍵的觀念。簡單說,我們把人力、物力用在某一件事(例如看電影要花錢買票,還要花時間),就會放棄其他機會(例如時間可以用來看書、逛街或睡覺,錢可以買其他東西),這些放棄了的機會就是看電影的機會成本。那到底是「看書」「逛街」還是「睡覺」才是看電影的「時間」機會成本呢?答案是端視何者較大,例如考試前的時間,看書比睡覺更有價值,那麼看電影的「時間」機會成本就是看書!「機會成本」就定義為「其他最佳選擇」(the best alternative)的價值。還有,門票當然也是成本。所以此例中看電影這個「行為」的機會成本,就包括人力(看書的價值)與物力(入場門價)等各種資源的成本。這樣說來,好像很複雜。有需要這麼麻煩嗎?
 
隱藏成本
 
「機會成本」的觀念確實有點囉唆,但它卻是人們日常決定事情時真正考慮的成本。我們就以看電影為例。您如果去看電影,是在很忙、還是較閒的時候?當然在有空時!為甚麼?門票並不在您有空時較便宜啊!因為這時「時間成本」較低;就是說整體機會成本較低。不是嗎? 
當然,做任何事是決定於「成本」「效益」的。機會成本只考慮了成本面。當效益相同時,成本越低越值得去做。但有時在很忙時反而要去看場電影以舒緩壓力。因為,當成本提高,若效益更大(如精神壓力必須紓解),那也是值得的。
這樣的機會成本,與會計帳記載的成本,最大的差異就是有所謂的「隱藏成本」。看電影的時間成本就是一般不出現在帳簿上的隱藏成本。換言之:
 
  機會成本=外顯成本(即會計成本)+隱藏成本
 
雜貨店店主通常不會把自有房屋租金、自有資金利息、甚至自己的工資,計入帳簿,這些都是他的隱藏成本。開放加油站設立後,有個人買地、申請執照、蓋加油站花了數千萬元,結果一個月只「賺」了十幾萬元。別人質疑說這投資划算嗎?她說:反正錢是自己的,又不必付利息,地嘛以後賣掉可以回收,只剩下賺多賺少而已。事實上那數千萬元放在銀行定存,一個月的利息可能就超過十幾萬(即她的隱藏成本)。她表面賺錢實質虧本。果然不久她就把加油站頂讓出去了。
但我們也不要矯枉過正,只計入隱藏成本而忘了外顯成本。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甚麼?有人只計入上大學因而不能工作賺錢的時間機會成本,把要繳納的學費給忘了。學費是外顯成本;因上學而不能工作,損失掉的工資則是隱藏成本,兩者合計才是完整的上大學的機會成本。
 
有得有失
 
「有得必有失」。事實上,「失」就是「得」的機會成本。所以機會成本提醒了我們不要只看到「得」而忘了「失」。好比大學生蹺課沒被老師點到名,心裏得意「賺到了」,其實機會成本可大了。那堂課的內容沒聽到,可能導致以後就接不下去了,然後這門課越來越聽不懂,最後難逃被「噹」的命運。這可是「得」不償「失」呢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s02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